“稻花儿的香,香在你心上,留下最美悠悠时光......”3月2日早上,在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村民活动室旁的广场上,随着一首优美的《稻花香》响起,“2022寻找最好吃的大米”张家湾镇第二届百姓品米大会拉开了帷幕。
现场陈列的展台前,参加品米大会的张家湾镇7个村、1个专业合作社共8支队伍早已准备就绪。只见S35、稻香2号、宁粳50等各品种的一盒盒大米被整整齐齐地摆上了展台,旁边的标牌上清楚地介绍着稻谷的品种和性状特征。
该镇的稻谷种植户们早已聚集到这里,一时间,人群涌动、热闹非凡,大家将一粒粒大米放入手心,挨个比较各品种大米,谈论着各自种植稻谷的情况,并向种植专家咨询各种疑惑。
随着一声开赛的指令,各参会队伍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准备好的大米盛入电饭煲烹饪。不一会儿,热气开始缓缓升腾,空气中弥漫着缕缕稻米的清香。
评审团成员们端起小碗中蒸好的大米,逐一细细品尝,从大米的品相、光泽度、口感以及经济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经大众评审团现场投票,最终,由川庄村选送的S35稻米获得“米王”称号,川庄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庆军选送的稻米被评为“最好吃的大米”。
杨家湾村村民刘智福一边认真品尝大米,一边说:“今天来参加品米大会,就是想知道哪个品种的水稻既好吃,又适合种植,回去就种它了。”
“本次品米大会通过寻找张家湾镇最好吃的大米,让种粮户们直观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随后,选中的品种会在川庄村集中育秧、统一种植。”张家湾镇镇长曹延河表示,稻谷种植户的思想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的品种意识、品牌意识、商品意识在不断增强。
据了解,张家湾镇位于富县最西部,属子午岭天然次生林带,葫芦河穿境而过。这里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大米品质绝佳。
近年来,张家湾镇依托自然禀赋,积极发挥水稻种植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种养模式。目前,全镇共种植水稻3200亩,其中有机水稻示范田1000亩,并配套实施“稻鱼”“稻鸭”“稻蟹”共养全覆盖,形成以川庄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张家湾村、王家角村、杨家湾等村发展有机水稻产业,形成沿葫芦河景观带千亩有机水稻产业园区。
在川庄水稻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插秧机、旋耕机、三轮车等农用设备齐全,一套稻谷去石去皮、分级筛选机器设备正在轰鸣声中运转。只见稻谷被倒入生产区,会快速地去石去皮,进行多轮筛选后,稻皮、残次品被筛出,一颗颗晶莹剔透、颗粒饱满的大米随着生产线进入容器,称重、真空压缩包装后,就可以通过销售进入消费者的餐桌了。
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庆军说,他于2016年成立合作社,吸纳村上53户种植户加入,2019年开始种植富硒米,他们在品种、种植、检测、包装、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去年稻谷丰收后,销往各大超市、粮油门市等,销量达43吨。
“我自己种植水稻80亩,去年平均亩产值为2200余元,一斤卖3块多,共收入了十几万元。今年我会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带领大家把水稻产业发展得更好。”张庆军说。
张庆军只是张家湾镇发展水稻产业的一个缩影。
如今,张家湾镇加快新一轮稻谷品种更新换代,鼓励群众科学种稻,把稻米产品真正变成了大米商品,水稻产业正在由“种得好”“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全国各地,实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和西川大米品牌打造,有效带动群众致富。
“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开放、共享理念,努力把张家湾镇水稻发展成高质量、高水平、专业化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向更多百姓的餐桌,让西川大米品牌成为优质大米的亮丽名片。”曹延河说。
眼下,春日融融、和风阵阵,广袤的张家湾大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张庆军说,四月中旬育秧,五月中旬开始插秧,今年会试种高端品种的水稻,成功后经济效益是原来的三倍。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欢 刘刚 通讯员 叶宗勇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