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张家湾镇: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打造生态经济样板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富县张家湾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产业为本、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思路,从资源利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三个维度出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探索出“草畜一体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形成了“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良好发展态势。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五谷杂粮遍地有,九州不收鄜州收”。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子午岭腹地的张家湾镇是华夏农耕文明和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繁衍生息的发源地之一,优越的自然资源赋予了张家湾镇绿色发展优势,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相得益彰、互利共赢,既解决脱贫户的收入长期稳定,又解决乡村振兴阶段的提质增效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张家湾镇党委积极探索、精准施策,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合理整合现有耕地、饲草、畜牧产业等资源,提出“草畜一体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号召农户进行舍饲养殖,转化养殖品种,推行以草为先、以草定畜、种草兴畜,大力发展草畜循环经济,从而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转型升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让老乡的腰包再鼓一点。为了减少乡村振兴发展让羊“下山”阻力,解决农户舍饲养殖难题,张家湾镇党委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方考察,发掘出了适合地域规模化舍饲养殖优势品种—湖羊,该品种养殖周期短、一年二胎、每胎多羔、生长发育快、改良后有理想产肉性能等优良性状。当前,湖羊舍饲养殖已经成为张家湾镇区域特色产业,全镇现有羊只4.9万只,养殖户人均纯收入可达4万元,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丰富了镇区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

变废为宝,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效转换。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张家湾的一块金字招牌,为了将这块招牌擦得更亮,张家湾镇党委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注重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秸秆经济、草饲经济、过腹经济为主导,持续推进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发展模式。张家湾镇党委、政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菌草、苜蓿、饲草玉米等农作物,指导农户购买铡草机、分离机、粉碎机等农用器械;同时,政府还出资为每个村配备了打捆机、修建了青贮池和饲料加工厂,帮助农户变废为宝,不仅储存了舍饲饲料,而且在解决秸秆还田问题的同时,减轻因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和土壤的破坏,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赢”,推动“草畜一体化”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张家湾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项发展目标,实施全领域、全方位治理,全力创先争优,实干苦干,成绩可喜。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了以湖羊养殖、风吹稻浪、鸭蟹养殖、农林精深加工、绿色食品、秦直道生态旅游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镇区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镇村环境卫生焕然一新。经过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老百姓已经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守护子午岭已经成为全镇人民的行动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