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黄河】第十九集 辛户村:产业兴 百姓富 家乡美

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过程中,辛户村大力发展苹果产业,采取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仅苹果一项全村就收入了2000多万元。

这段时间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的果农们正忙着安装防雹防冻设施,通过小面积先试先行,为来年苹果稳产增收做准备。

宜川县云岩镇副镇长 辛户村党支部书记 张延刚:做好实验以后,我们大面积推广,所以说将来对老百姓的持续增收做好基础性工作,最起码能确保老百姓的收入有保障。

千方百计让苹果产业强起来,这是辛户村村民的共同认识。这几年为了提高苹果质量,村上每年都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这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发展模式,通过苹果的绿色种植、标准化生产,实现了一片果园养活一代人到一片果园养富一代人的转变。

宜川县云岩镇副镇长 辛户村党支部书记 张延刚:一亩地产值在5000元以下的我们就要挖改。基本上我们村全部是统一管理,上肥就是统一时间,所以老百姓现在管理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一个要求标准。我们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我们村的苹果全部销售完成,今年预计毛收入的话我们要超过2000万元,保守点来说人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民 王超:上肥上的都是羊粪,配一些成品的生物有机肥,大化肥的话基本上都不用了。对这环境的保护,也比较重视了,我们地里的反光膜都集体回收了。

统一管理、绿色种植为苹果有机认证奠定了基础。现在,村上的2000多亩果园全部实现了有机认证。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民 张勇:你的苹果红了以后,人家统一采摘,然后在地里就装走了,普遍统一就是3块3这个价,现在年轻人县城都有房,闲下来以后都在县城住去了。

上班在农村,居住在县城。目前,辛户村80%的果农都在城里买了房,有了小轿车,彻底告别了过去大车上不了塬,小车进不了村,家家户户煤油灯,世世代代土窑洞地生活。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民 张军兵:以前种麦子连1万块钱都收入不到,这几年自种上苹果以后,一年收入多的多了,多几十倍,平均每家都在30万元以上。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民 王超:小时候感觉就是买一袋盐,都要跟人家借钱,那时候是相当贫穷的,苹果发展起来以后,生活一天天变好。我给我的微信名取名叫小康村,我感觉到我们村已经奔了小康生活的村子。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为了让村上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和大家一样过上幸福生活,辛户村把闲置的老学校改造成幸福院,集中安置让老人们安享晚年。

宜川县云岩镇副镇长 辛户村党支部书记 张延刚:利用我们村的集体土地规划了八院八户人,安排他们居住,给他们一个好的住宿环境。

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村民 薛天德:现在总的来说环境也好,卫生也好,住的条件也好,比过去变化大得多了。

如今辛户村村民们的日月光景越来越好,收入有保障,生活大变样。村上又通过“2+X”模式,以强村带动弱村,以富裕村带动空壳村,入股建成了年产果袋12亿只,产值5200万元的云辛果袋厂,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每年增加集体收入70万元。

宜川县云岩镇副镇长 辛户村党支部书记 张延刚:继续把我们的产业抓好,一个要改变农民的做法,改变一些旧的管理模式,我们要老树更新,老园改造,加之新品种的引进,在这些基础上做好老百姓的抗灾能力,要长期不断地把我们的产业抓好,这才确保咱们的苹果产业有一个持续性发展,老百姓才能增收。

编后话: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截至今天,由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我们的黄河》电视篇第一季圆满结束了,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编辑记者们沿着黄河流淌的足迹,一路走过了延长县、延川县、黄龙县和宜川县,制作播出了二十集全媒体节目,这些报道以全新的视角,报纸,电视,新媒体矩阵同时刊发播出,清新之风扑面而来,黄河沿岸百姓在小康路上热气腾腾的生活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一展开,折射出各县区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奋斗历程和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品质。虽然我们第一季的报道告一段落,但全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行动永不停歇,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延安必将迈开更大的步伐,开启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也将继续讲好延安故事,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强大力量。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龙 王冬 方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