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如何在当代更好地发展


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第二届会长尚飞林(前左一)

文 | 纪晨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地区的代表性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流行的小调、山曲、号子、儿歌等,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在各种艺术形式不断相互影响融合下,集体创作、发展、流传下来的民间歌谣。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陕北民歌反映人民生活,记录着社会历史发展的点点滴滴。

日前,词作家尚飞林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第二届会长。本报采访了新任会长尚飞林,听他分享陕北民歌如何在当代继续发展。

始终在歌唱祖国的最前沿

中国音乐家协会陕北民歌研究会成立于2006年,由作曲家赵季平任首任会长。尚飞林表示,在前辈的努力下,陕北民歌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愈加成熟、完善,他要做的,是让陕北民歌能更好地发展。

“陕北民歌能在国内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与它在不同时期都有与时代息息相关的作品是分不开的。”尚飞林表示,“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陕北民歌对中国革命都有着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陕北民歌始终在歌唱祖国的最前沿。因此在新时代,陕北民歌要继续发扬历史优势,继续为时代而歌。”

尚飞林介绍,陕北民歌研究会是中国音乐家协会惟一的区域性音乐研究会,一直以来得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省及榆林市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研究会积极参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各种音乐创作活动,每逢国家重大时间节点都会组织成员参与重大主题的音乐创作。

今年初,陕北民歌研究会与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唱响新民歌,礼赞新时代”陕北新民歌演唱会。在此之前,陕北民歌研究会组织国内优秀词曲创作者进行创作采风,五十多位词曲创作者历时三年写下了大量作品。活动从中精选出15首新陕北民歌,在演唱会上进行了集中展示。其中,陈晓光作词、戚建波作曲的《陕北绿了百姓笑了》获中宣部第九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尚飞林作词、舒楠作曲的《威风腰鼓黄河口》,化方作词、尚家子作曲的《三万个月亮》等歌曲在央视综艺频道、央视音乐频道播出,广获好评。

尚飞林表示,今后这类创作活动会持续下去,并更看重质量,“要产生能在大众口中传唱开的歌曲。”

两种语言演唱陕北民歌

尚飞林和舒楠共同创作的《威风腰鼓黄河口》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舒楠自己演唱的普通话版,另一个是陕北歌手韩军用陕北方言演唱的版本。“同一首歌,不同语言演唱,风格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各有各的受众群体。”普通话版大多数观众听一遍就能记住几句歌词和旋律;而对于那些想了解陕北民歌的创作者和学习陕北民歌演唱的青年歌者,尚飞林建议一定要去听这首歌的方言版。只有充分感受到方言歌词和旋律的配合、韵味,才能对陕北民歌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陕北地区,无论是当地民歌演唱者还是老百姓,都更喜欢用方言演唱的陕北民歌,但在国内其他地区,传播更广、备受喜爱的陕北民歌都是用普通话演唱的,比如《女儿歌》《军民大生产》等。

“业内也在一直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中,既要保留陕北方言,又要利用普通话来推广陕北民歌。”如王二妮的很多歌曲就是既有方言版,也有普通话版,她会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演唱不同的版本。还有的陕北民歌是将两种语言进行结合,整体上用普通话演唱,个别词用方言。尚飞林认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巧妙结合是对陕北民歌的提升。无论哪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因此,不纠结于何种语言,一首歌曲两个版本,是陕北民歌未来会持续使用的方法。

群众性、多手段注入活力

“陕北民歌的受众群体广大,有很多人愿意为它‘埋单’。”尚飞林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有许多陕北民歌的演唱者靠在餐饮场所演唱陕北民歌谋生。“靠演唱陕北民歌能谋生,甚至可以有可观收入,这就会让很多人自发地学唱。”与那些学习者稀少,最终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不同,陕北民歌始终有新鲜血液加入。演唱者愿意学习更多新的陕北民歌,听众愿意花钱听陕北民歌。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有人创作、有人演唱、有人欣赏的良性循环。“不仅是在陕西一省,陕西周围省份也有很多陕北民歌听众。很多民营企业的年会、大型活动都会请陕北民歌演唱者站台。从民间或学院走上舞台的陕北民歌演唱者演出机会也很多。”

十年前,西安成立了以陕北民歌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实体——陕北民歌大舞台,观众可以买票欣赏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表演。就像到天津旅游要听相声一样,很多到西安的游客,也会选择到陕北民歌大舞台听一场陕北民歌演出。尚飞林总结,“陕北民歌不是‘一条腿’走路,而是在市场的带动下、政府的支持下,‘两条腿走路’。这样就使得陕北民歌的发展更有活力,也比其他地区的民歌发展得更好。”

在新一届陕北民歌研究会组织成员中,陕北歌手杜朋朋、王二妮当选副会长,李先锋、薛锐等年轻作曲家、音乐人成为理事,“通过让更多年轻人进入组织,在组织内被委以重任,可以给组织带来活力。之后我们会成立专业委员会,如创作委员会、创新发展委员会等,让这些年轻人能在组织里挑大梁,干实事。”

“干实事”也是陕北民歌研究会一直秉承的宗旨。尚飞林透露,24卷31册的《陕北民歌大典》即将发行。这套书集结了五千多首陕北民歌,由陕北民歌研究会二十多人历时四年编撰而成,“它将成为目前最全面的陕北民歌曲库。”

成立于2018年的全国首家陕北民歌博物馆——陕西省榆林市的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是陕北民歌普及推广地之一,现如今也与西安陕北民歌大舞台一起成为社交平台上的陕西旅游推荐“打卡地”。这里的讲解员个个“身怀绝技”,不仅可以为游客们讲解,还能亲自演唱陕北民歌,用文旅结合的方式让陕北民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时代在变化,推广、发展陕北民歌的手段也多了起来。”尚飞林对陕北民歌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