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历经八十二载春秋寒暑,至今依然振聋发聩,言犹在耳。圣地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守正创新,服务人民,新时代延安文学艺术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壮阔气象。请听本台记者艾小芳、胡琛采制的专题报道《再唱“东方红”》: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延安一年中最好的季节里,由革命歌曲《东方红》改编的陕北说书《我给毛主席去说书》回荡在新区福仁巷,八十周年前唱响的《东方红》如今以另外一种面貌继续回响在延安的山川梁峁。舞台上,为陕北人民说了三十多年书的老艺术家曹伯炎身着陕北秧歌服,头扎羊肚子手巾,手持三弦,腿扎快板,顾不上头上流淌的汗珠子,尽情地表演着。《东方红》是非常受广大老百姓欢迎的一首歌曲,久唱不衰。我们用曲艺的形式,用陕北说书的形式,把东方红揉进我们的作品,更能感染群众,更有渲染力。一旦唱到这儿,观众的反应就非常强烈。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在这场由延安市曲艺家协会举办的文艺“六进”演出活动中,这行醒目的标语既不断显示在大屏上,也闪现在每一位艺术家的心里。82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鲜明指出,党领导的文艺就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其次是要研究如何服务的问题。有了如此的秉承,为人民而歌就成了延安文艺工作者们始终不敢忘怀的一项使命,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市文联下属的音协、曲协、美协等10个协会组成的若干支志愿者服务队,都会走进田间地头,厂矿学校,面对面,心贴心,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延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曹伯炎:咱们搞这个文艺“六进”,就是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把咱们的脍炙人口的、喜闻乐见的一些文艺作品送到基层,送到咱们老百姓当中,服务咱们社会,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
距离福仁巷一公里外的延安大剧院内,一场“歌唱诗与远方”的音乐旅程盛大开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携手爱乐男声合唱团为延安人民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爱乐男声合唱团指挥 孙毅:延安,是新中国文艺的发祥地。我是做合唱的,合唱就具备最大的人民性。从艺术工作者的角度来讲,高大上的艺术作品要接地气的来表现,一定要回归到人民。所以,我们用歌声来纪念我们新中国新文艺诞生的这个地方,觉得特别的自豪和骄傲。
剧场内歌声飞扬,剧场外戏剧演出、唱响民歌等系列活动异彩纷呈,好戏连台。这段时间,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82周年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轮番上演,市民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感受到了这座英雄之城的脉动和温度。
延安新投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剧院运营部部长 刘洋:我们推出了免费观演9.9以及19.9的惠民票价,目的就是让更多的文化演出走进寻常百姓家,将文化惠民真正的落到实处。
市民 汪成龙:特别好,在享受艺术的同时(并且)不用花太大的票价,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切切实实领进了文化艺术的殿堂。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沐浴着《讲话》精神的春风,延安文艺之花争奇斗艳,花香满园。“5.23”前夕,延安举行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座谈会,《擀毡调》、陕北道情现代戏《乾坤湾》、小戏《回家》、舞蹈《摇篮》等一大批荣获中、省奖项,具有延安印记、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文艺作品受到表彰。80多年来,这座城市从不缺乏新文艺的气息,也从未忘记文艺为谁讴歌。
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党组成员杨宏兰动情地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有情怀,为民抒怀、为民而歌,要少些遗憾,多留遗产,真正沉下心来做大部头的创作,再创延安时期的辉煌。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创作出新时代的“东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