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西北大豆提质增效,充分挖掘西北大豆生产潜力,8月5日至6日,西北大豆生产考察暨陕西省大豆单产提升交流研讨会在延安举行,来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50余名岗站专家就本地旱作大豆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和单产提升等进行考察交流。
盛夏时节,走进延安的田间地头,绿油油大豆整齐排列,竞相生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亩地大约种植多少株大豆”“玉米和大豆复合种植后产量提升了多少”“新品种目前的推广情况如何”……两天时间,考察团冒着酷暑,先后来到延安市农科院安塞试验基地、宝塔区麻洞川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省级示范点、南泥湾镇旱作大豆新品种(系)展示点进行实地观摩考察。考察期间,岗站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观苗情、看长势,作分析、搞研判,为我市大豆品种选育科研试验及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现场指导。
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农业农村部首批整市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土地、气候、光照等农业资源丰富。大豆作为我市一项传统特色产业,具有悠久种植历史。近年来,我市选育引进延豆6号等系列新品种,研究推广地膜覆盖、复合种植、果豆间作等集成新技术,去年平均亩产达150公斤,有效提升了大豆产能,保住了豆类增收稳供的基本盘。
同时,延安还培育了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公司、陕西新迎贸易有限责任公司、黄陵县林园农业综合有限公司等一批豆类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注册甘泉豆腐、甘泉豆腐干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全链条产业化发展格局。“可以说豆类为区域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连杰介绍道。
延安农科院(所)大豆团队建于1979年,是陕西省最早从事大豆科研与生产的单位之一,主要致力于旱作大豆绿色高产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构建,新品种、新技木试验示范等工作。
“十三五”以来,该团队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和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2个科研平台,围绕地方区域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先后承担完成部(省)、市级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省、市科技奖励6项,审定大豆新品种3个,成果转化1个,起草制订地方技术标准5项,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研发陕西省粮油生产主推技术2项。目前已在全省建立核心示范区20余个,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累计达200余万亩,对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大豆产业链高效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安农科院在大豆育种方面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从2019年至今已审定了3个品种。这些延豆号品种不管是在农艺性状、耐盐碱性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在陕西乃至西北大豆产区肯定会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岗位专家、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邢邯说。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总农艺师、二级研究员、佳木斯综合试验站原站长郭泰做大豆育种工作已将近40年,此次延安考察令他印象深刻,深受触动。“延安试验地的规模较大、内涵比较丰富、育种步骤完善,特别是还有资源鉴定、品种展示及协作项目等,是非常不容易的。从田间管理来看,管理得非常到位,大豆长势非常好,对于搞育种、搞生产都是非常有利的。”郭泰感慨地说。
在8月6日举行的陕西省大豆单产提升交流研讨会上,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顾问专家组成员张磊、遗传改良岗位专家张孟臣、机械化岗位专家金诚谦、病虫害防控岗位专家段玉玺、加工研究岗位专家李淑英、特邀专家刘学义等围绕品种选育、种质资源挖掘、综合配套技术等方面作了交流发言。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汾阳大豆综合试验站站长、西北产区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培育牵头人、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马俊奎表示,此次专家团队对陕西及西北大豆单产提升及未来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相信各地科研人员一定会认真吸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次考察及座谈为契机,积极提升西北大豆产能。
“下一步,我们会紧盯优质高产育种目标,以大豆常规育种为基础,结合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快育种步伐。着力技术集成创新,依据不同产区特点制定单产提升技术方案,实施主推技术优化攻关研究,积极开展大豆技术集成和实验示范。同时,整合全省科研资源,发挥综合试验站等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落地,推动延安乃至陕西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延安大豆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作室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梁福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