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的约定

·辉河流过黄土坡·

题记:2013年的那个夏天,房子与坡尔渡结缘,认识了奥拉和巴根那姐夫;2017年的那个夏天,房子在辉河边盖了一间红色小屋,在草原深处定居两年。

这两年于他,是脱胎换骨,是凤凰涅槃;还是长发,还是一脸沧桑,但房子已不是房子,房子已换了一个房子。

当静悄悄的辉河流过黄土坡,让我们通过房子的文字,走进呼伦贝尔,走进坡尔渡,走进房子的内心,去认识一个浴火重生的房子……

·呼伦贝尔草原的约定·

读《独居辉河畔》有感

冯志文

一生的心愿要走遍祖国的大川河山,东北的白山黑水,广袤的大草原是心心向往的地方。在女儿女婿的策划引领下,终于成行。

东北太美了,真的不负此行。

在海拉尔参加过草地朋友儿子的现代婚礼仪式后,被邀请去大草原深处感受牧民传统的婚礼。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见到了在耳边脑海里过了无数遍的房海峰——房子。

见到了真人,居然与我想想中的文化艺术家并无二致。在他的那间红色小屋里,我受到了热情接待,酒过三巡,又谈起他心目中的文学,说他从草原回去后要写一本书。

受氛围的感染,使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做为采购员,春季要为七里村全矿职工到西安关中拉青菜,秋季要到宁夏一带买白菜大米,过年过节要到西安太原采购面粉、挂面等年货,经常在路上那是常态,时间长了也就轻车熟路。

1980年快近年关,受派遣我和刘尚贤老师傅开交通牌大货车到西安采购年货。一天晚上见到了一个人,说他在西安培训学习结束了,有些东西想让我们帮他捎回去。

他叫王卫国,家住延川靠近清涧的一个村子里。看到我们有点为难,他就坐下来和我们啦起了家常。

说他的志向是写一本书,拿手比划着一本很厚的书。一下感动了同样出身贫苦,没机会上学,深受无文化其害的老刘师傅的同情,同样拿手比划着对我说:“小冯,这么有志气的年轻人,要写这么厚的一本书,咱们帮他把东西捎回去吧!”

车是公家的,又是你开的,我有什么理由不来个顺水人情。来人见答应了,接着说东西很沉,他搬不过来,要我们开车到他住的地方装车。

来到约定的地方,我的天,整整三大箱全是书籍和其他一些杂物。捎到七里村油矿后,我又针对性地向矿调度要车,到清涧买粉条,还是和老刘师傅一起,把那三大箱东西送到了延川靠清涧的一个村子里。

这个叫王卫国人的人,就是后来的名人——路遥。

其实老刘师傅和王卫国互相认得,只是不太熟悉而已。延安、延川、延长和油矿在文革时期多有交集,一个是司机,一个是造反派头头,当时都是名人。

面对房子的盛情款待,又在酒精的作用下,顺着房子的思路,我在房子的小屋里讲起了这段往事……

我也伸出手比划着,和房子有个约定,独居修行几年后一定要写这么厚的一本书,到时候本老头一定拿出藏了多年的美酒干杯庆贺。

现在房子兑现了约定,并且手签送给我刚刚出版的新箸《独居辉河畔》,看来我也要拿出珍藏多年的美酒了,和房子一起干杯,一是对新箸出版表示祝贺,二来兑现我们在草原深处的约定。

这篇短文,说是读后感,其实还没有正式开读呢,但文如其人,与房子忘年交多年,虽说还未来得及翻阅,但阅人就是读书,我读出了房子的坚守与执着,真诚与善良。

作者简介

冯志文,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到七里村油矿,先后在延长石油多个部门工作,2012年退休,心中有个志向就走遍祖国的大川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