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 张妍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
陈列着这样一辆小纺车
它虽然结构简单 长不过三尺 重不足十斤
但是70年前延安人民却用它摇出了坚强的抗战信念
摇出了丰衣足食的火红岁月
摇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新天地
1941至1942年 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
一度时间 边区军民曾无饭充饥 无衣御寒
甚至连办公用的纸张也没有
毛主席曾在生产动员大会上尖锐地指出
饿死呢 解散呢 还是自己动手呢
他亲笔题词 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于是 一个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了
为解决边区军民穿衣难的问题
上至80岁老人 下至七八岁的娃娃
人人都学会了纺线
一位年仅七岁的小姑娘 靠她的一双小巧手
获得了边区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这个小女孩
就是三五九旅四支队供给处干部吴承恩的女儿——吴萍
这天 小吴萍跟着妈妈
参加了动员军人家属参加纺线的大会
她深受鼓舞 认真地说
叔叔们都在开荒生产 妈妈和阿姨们也在纺线
都是为了打日本鬼子 我也要学习纺线
第二天 小吴萍早早地就跑去找团长要纺车
团长有点奇怪
问她 你个小女娃娃要纺车做什么
小吴萍挺胸抬头 一字一句地说
我要像妈妈和阿姨们一样学习纺线自给哩
团长听了 哈哈地笑了 夸奖她说
嗬 我们的小吴萍有志气
不愧是红军的好后代 明天就发给你一架纺车
为了鼓励她 团长就亲自为她做了一架小纺车
可是 纺车在小吴萍的手里怎么也不听使唤
虽然有妈妈的指点
但她纺的线儿一会儿粗了 一会儿细了
一会儿线又断了
妈妈心疼地劝她 歇歇吧 喝点水再纺吧
可小吴萍却说 我一定要学会纺线
好让叔叔们穿得暖暖的去打日本鬼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 小吴萍在妈妈的帮助下
渐渐地学会了纺线 而且越来越熟练
有一天 她竟然纺出了一两上等线
从此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
除了吃饭睡觉 把时间都花在了纺线上
小吴萍纺线的事迹很快传遍了部队
许多干部 战士 家属都受到鼓舞
开荒 纺线的劲头更足了
成人每天能纺二三两 小吴萍每天竟能纺到一两多
小吴萍成为陕甘宁边区最小的劳动英雄模范
1944年初 小吴萍的先进事迹刊登在了《解放日报》上
激励着边区的干部战士 男女老少
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大生产运动中。
在小纺车欢快的转动中
边区军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他们终于冬有棉 夏有单 盖上了毛毯 穿上了呢子大衣
不仅自给自足 解决了穿衣保暖问题
而且办起了被服厂 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
如果把延安大生产运动比做一支高亢的交响乐
那么这小小的纺车就是其中一个最强有力的雄壮音符
今天 这辆小纺车早已停止了一遍遍的吟唱
但是 纺车所凝聚和体现的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
将永远激励着人们
用时代的彩笔 去描绘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