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liú mín]
“流民”[liú mín],陕北指在外流浪的人。引申为不愿在家劳动、外出走动的人。如:那一满(完全)是个流民,不喜受苦。
古代,“流民”是指遇灾流浪外地的人。《史记·万石君传》:“元封四年中,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无名数者四十万,公卿议欲请徙流民于边以适之。”元·张养浩散曲《喜春来》:“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
“流民”[liú mín]一词在《辞海》(第七版)中解释为: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的人。《汉书·食货志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流民”[liú mín]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流亡外地的人。碧野《没有花的春天》:“于是从中原迁来了不少的流民,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扎了根。”